1.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央空调及采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控闪蒸量的闪蒸罐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2.现有常规闪蒸罐包括中空罐体,主路制冷剂流入口,主路制冷剂流出口,补气口;节流降压后的气液混合制冷剂经主路制冷剂流入口至闪蒸罐内,一部分从主路制冷剂流出口流向系统,一部分闪蒸为气态制冷剂,从补气口流入压缩机中部吸气口,完成补气循环;该闪蒸罐内制冷剂的蒸发量依靠自身节流降压后由气液混合态自发式的蒸发为气态,因此无法控制其蒸发量,无法控制流入压缩机的补气量,进而无法控制机组的能力输出。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控闪蒸量的闪蒸罐。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包含上述闪蒸罐的空调器以提升机组性能。
5.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可控闪蒸量的闪蒸罐,为具有主路制冷剂流入口及主路制冷剂流出口的中空罐体,所述罐体顶侧设有连通至压缩机中部吸气口的补气口,所述罐体还设有贯穿顶底两侧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引出端分别连通至主路制冷剂流入口节流前以及主路制冷剂流出口节流前的冷媒主路上。
7.作为优选的,所述换热管的闪蒸罐顶侧的引出端为中温制冷剂流入口;所述换热管的闪蒸罐底侧的引出端为过冷制冷剂流出口。该技术方案中部分的经冷凝器冷凝后的中温制冷剂沿换热管自罐体顶侧流向罐体底侧,与罐体内的制冷剂流向成逆流,提升了换热管的换热效率,有效增加闪蒸量。
8.作为优选的,所述换热管构造为螺旋状。该技术方案进一步提升闪蒸罐内部换热效率,充分利用罐体空间,实现小空间大热量的热传输能力。
9.作为优选的,所述换热管螺旋的直径沿闪蒸罐内侧制冷剂流向呈现递减趋势。该技术方案中靠近换热管出口端的制冷剂流速逐渐加快,促使制冷剂的扰动,提高换热效率及闪蒸量。
10.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冷媒主路上布置的压缩机、四通阀、冷凝器以及蒸发器,还包括串接至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如前述的闪蒸罐,所述闪蒸罐与冷凝器之间的冷媒主路上布设主节流,所述闪蒸罐与蒸发器之间的冷媒主路上布设辅节流。该技术方案中主节流前的部分中温制冷剂流入换热管,与闪蒸罐内低温液态制冷剂进行换热的同时使得自身的温度得到降低并汇入辅节流,提高了制冷剂的过冷度,从而提升机组性能。
11.作为优选的,所述主节流与辅节流均为电子膨胀阀。
12.本实用新型可控闪蒸量的闪蒸罐,得益于贯穿罐体顶底两侧的换热管,部分经冷凝器冷凝后的中温液态制冷剂流入换热管,与闪蒸罐内低温液态制冷剂进行换热,加速了
低温液态制冷剂的蒸发,从而可通过控制换热管内的中温液态制冷剂流量来控制闪蒸罐内的制冷剂闪蒸量,进而控制压缩机的补气量,调节机组的能力输出。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闪蒸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1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19.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冷媒主路上布置的压缩机10、四通阀20、冷凝器30、闪蒸罐50、蒸发器70以及双节流部件。所述双节流部件包含所述闪蒸罐50与冷凝器30之间的冷媒主路上布设的主节流40与所述闪蒸罐50与蒸发器70之间的冷媒主路上布设的辅节流60。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主节流40与辅节流60均为电子膨胀阀。
20.请参阅图2,所述闪蒸罐为具有主路制冷剂流入口51及主路制冷剂流出口52的中空罐体,所述罐体顶侧设有连通至压缩机中部吸气口的补气口53,所述罐体还设有贯穿顶底两侧的换热管80,所述换热管80的第一引出端连通至主路制冷剂流入口51与主节流40之间的冷媒主路上;所述换热管80的第二引出端连通至主路制冷剂流出口52与辅节流60之间的冷媒主路上。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管可以为铜管或者铝管。
21.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管80的闪蒸罐顶侧的引出端为中温制冷剂流入口81;所述换热管80的闪蒸罐底侧的引出端为过冷制冷剂流出口82。该实现方式中部分的经冷凝器冷凝后的中温制冷剂沿换热管自罐体顶侧流向罐体底侧,与罐体内的制冷剂流向成逆流,提升了换热管的换热效率,有效增加闪蒸量。
22.在另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管80构造为螺旋状,可进一步提升闪蒸罐内部换热效率,充分利用罐体空间,实现小空间大热量的热传输能力。更为优选的,所述换热管80螺旋的直径沿闪蒸罐内侧制冷剂流向呈现递减趋势,使得靠近换热管出口端的制冷剂流
速逐渐加快,促使制冷剂的扰动,提高换热效率及闪蒸量。
23.本技术采用以上结构的闪蒸罐50,可通过控制换热管内的中温液态制冷剂流量来控制闪蒸罐内的制冷剂闪蒸量,进而控制压缩机的补气量,调节机组的能力输出,详细原理描述如下:
24.经冷凝器30冷凝后的中温液态制冷剂分两路流入闪蒸罐50,一路经主节流40节流降压后成为低温气液两相状态从主路制冷剂流入口51流入闪蒸罐50,然后从主路制冷剂流出口52流出到蒸发器70内。另外一路从中温制冷剂流入口81流入闪蒸罐50并从过冷制冷剂流出口82流出至主路制冷剂流出口52节流前。
25.闪蒸罐内的气液两相状态制冷剂是节流后,故温度低,而变径螺旋状换热管内的制冷剂为冷凝后未节流,温度比闪蒸罐内的要高,故两者之间实现热交换,既促闪蒸罐内的制冷剂加快蒸发成气态并从补气口流出,又使得变径螺旋状换热管内的制冷剂过冷。
26.在需要加大补气量时,则增加流入中温制冷剂流入口81的制冷剂流量,从而加快闪蒸罐50内制冷剂的蒸发,实现补气量的提升,进而提升能力。
27.在需要加减少补气量时,则减小流入中温制冷剂流入口81的制冷剂流量,从而减缓闪蒸罐50内制冷剂的蒸发,实现补气量的降低,进而降低能力。
2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