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锅炉过热器管排固定装置及管排装配体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锅炉过热器管排固定装置及管排装配体的制作方法

1.实用新型涉及固定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锅炉过热器管排固定装置,还涉及一种管排装配体。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锅炉多为封闭式锅炉,呈“п”型布置,多次垂直上升膜式水冷壁,单炉膛悬吊式结构,后墙有折燃角,倾角为55,炉膛截面积为距型。宽为19.180 米,深为11.476米。炉顶棚管中心线标高为57米。为考虑整个受热面的悬挂,锅炉构架全部采用金属钢架。炉顶悬挂受热面的大板梁标高为70米,炉底冷灰斗底部标高为4.2米,前后水冷壁底部倾角为55,主要技术规范如下:
[0003][0004][0005]
过热器采用三级布置:ⅰ级屏式过热器、ⅱ级屏式过热器、ⅲ级屏式过热器(高过)。
[0006]ⅰ级屏式过热器:布置在炉膛上方,分中间屏和边屏两部分,顺列布置,蒸汽与烟气逆流换热,共30
×
17组,规格为ф42
×
7mm。其中,中间屏14 组材质为12cr1mog,两侧边屏各8组材质为12cr18ni12ti。顶棚内非受热部分材质均为12cr1mog。
[0007]ⅱ级屏式过热器:共30
×
17组,规格为ф32
×
4mm至8mm,材质为 12cr18ni12ti(受
热部分)、12cr1movg(非受热部分)。
[0008]ⅲ级屏式过热器(高过):布置在水平烟道内位于ⅱ级过之后,共102排, 规格为ф42
×
7mm,材质为12cr18ni12ti(受热部分)、12cr1movg(非受热部分)。
[0009]
现有的过热器管排固定方式采用沿着过热器管排高度方向,在管排两侧分层设置“s”型波浪整根耐热不锈钢板条对夹固定方式,耐热不锈钢板条厚度 4mm至8mm,刚度强,因此,“s”型波浪整根耐热不锈钢板条夹住管排后,在板条两头采用满焊加强焊的方式进行管排夹紧板条定位固定,进而对过热器管排起到固定定位作用。
[0010]
此种设计,安装后短时期使用效果较好,但由于运行中锅炉过热器区域烟气温度高达1300℃,且存在烟气高速流动冲击和煤粉燃烧产生的烟气腐蚀工况,同时,过热器管排高度方向约17米左右,管排在高温烟气冲击下生摆动,对这种“s型波浪整根耐热不锈钢板条”对夹式固定方式冲击较大,长此以往,管排中个别管子脱离“s”型波浪整根耐热不锈钢板条的固定,板条两头焊点开焊,严重的情况导致“s型波浪整根耐热不锈钢板条”脱落,使过热器管排完全失去固定,出现管排管子脱落、串位、出列现象,且容易导致耐热不锈钢板条碰磨过热器受热面管子情况,存在不安全隐患。同时,由于“s型波浪整根耐热不锈钢板条”出现松动、变宽情况,在管排耐热不锈钢板条位置容易存在结焦情况,当锅炉负荷发生较大波动时,在过热器“s”型波浪整根耐热不锈钢板条处结的焦块发生脱落,掉落到炉膛冷灰斗和捞渣机内,由于焦块从几十米的高度下落,容易砸漏炉膛冷灰斗水冷壁和捞渣机水封,导致锅炉非计划停运或其他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0011]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锅炉过热器管排固定装置及管排装配体以解决上述问题。
[0012]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1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一种锅炉过热器管排固定装置,包括中间管卡组件,中间管卡组件包括多个第一管卡,第一管卡为“s”字形结构,第一管卡的中部与其相邻的第一管卡的端部固定,第一管卡的两个内凹部用于贴合固定第一过热器管和第二过热器管。
[0014]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管卡,中间管卡组件的首尾两端分别固定有一个第二管卡,第二管卡为“c”字形结构,第二管卡的一端固定在第一管卡的中部,第二管卡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管卡的端部。
[0015]
进一步地,第二管卡的一端焊接在第一管卡的中部,第二管卡的另一端焊接在第一管卡的端部。
[0016]
进一步地,第一管卡和第二管卡均为耐高温不锈钢材质。
[0017]
进一步地,第一管卡和第二管卡的厚度在4mm至8mm之间。
[0018]
进一步地,第一管卡的两个内凹部的弯曲延伸线的曲率半径与第二管卡的弯曲延伸线的曲率半径相等。
[0019]
进一步地,第一管卡由两个第二管卡构成,构成第一管卡的两个第二管卡关于二者的连接处呈中心对称图形。
[002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一种管排装配体,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任意一项的一种锅炉过热器管排固定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一过热器管和多个第二过热器管,第
一过热器管和第二过热器管依次交替间隔分布,相邻第一过热器管和第二过热器之间通过一种锅炉过热器管排固定装置固定。
[0021]
进一步地,第一管卡的内凹部的内侧壁的曲率半径等于第一过热器管的外径,第一管卡的内凹部的内侧壁的曲率半径还等于第二过热器管的外径,第一过热器管的外径等于第二过热器管的外径。
[0022]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过热器管和多个第二过热器管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0023]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第一、第一管卡和第二管卡的材质为 1cr25ni20si2耐高温耐腐蚀不锈钢,厚度在4mm至8mm之间,材料不特殊,市场采购方便、结构简单、加工简单并且安装方便。第二、过热器管排每根管子进行单独有效固定且串联成排,每个小管卡与小管卡之间纵向立缝加强焊接,形成整体串联管卡后,对过热器管排固定紧密度强,整体刚度强,管排成形整齐,不变形、不开焊、不落实,管排固定效果好;第三、每个管卡与其相邻的管卡之间纵向立缝加强焊接,管子和管卡贴合紧密、强度大,不易变形、不易脱落,不会出现碰磨过热器管子情况,不易挂焦和结焦。
附图说明
[002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0025]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0026]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锅炉过热器管排固定装置及管排装配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7]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锅炉过热器管排固定装置及管排装配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8]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锅炉过热器管排固定装置及管排装配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9]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锅炉过热器管排固定装置管排装配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0]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锅炉过热器管排固定装置及管排装配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1]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锅炉过热器管排固定装置及管排装配体的管排装配体结构示意图。
[0032]
图中:1、第一过热器管,2、第二过热器管,3、第二管卡,4、第一管卡。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4]
实施例1
[0035]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锅炉过热器管排固定装置,包括中间管卡组件,中间管卡组件包括多个第一管卡4,第一管卡4为“s”字形结构,第一管卡4的中部与其相邻的第一管卡4的端部固定,第一管卡4的两个内凹部用于贴合固定第一过热器管1和第二过热器管2。
[0036]
本实施例达到的技术效果为:通过第一管卡4的设置使得本装置结构简单、实用、牢固且不易挂焦。
[0037]
实施例2
[0038]
如图1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锅炉过热器管排固定装置,包括实施例1中的全部技术特征,除此之外,还包括第二管卡3,中间管卡组件的首尾两端分别固定有一个第二管卡3,第二管卡3为“c”字形结构,第二管卡 3的一端固定在第一管卡4的中部,第二管卡3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管卡4的端部。
[0039]
优选的,第二管卡3的一端焊接在第一管卡4的中部,第二管卡3的另一端焊接在第一管卡4的端部。
[0040]
优选的,第一管卡4和第二管卡3均为耐高温不锈钢材质。
[0041]
优选的,第一管卡4和第二管卡3的厚度在4mm至8mm之间。
[0042]
优选的,第一管卡4的两个内凹部的弯曲延伸线的曲率半径与第二管卡3的弯曲延伸线的曲率半径相等。
[0043]
本实施例中的有益效果为:第一管卡4和第二管卡3的材质为 1cr25ni20si2耐高温耐腐蚀不锈钢,厚度在4mm至8mm之间,材料不特殊,市场采购方便、结构简单、加工简单并且装配方便。
[0044]
实施例3
[0045]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锅炉过热器管排固定装置,包括实施例2中的全部技术特征,除此之外,第一管卡4由两个第二管卡3构成,构成第一管卡4的两个第二管卡3关于二者的连接处呈中心对称图形。
[0046]
本实施例达到的有益效果为:第一管卡4和第二管卡3的结构设计使得本装置更加稳固。
[0047]
实施例4
[0048]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管排装配体,使用如实施例1至实施例3 任一项的一种锅炉过热器管排固定装置,除此之外,还包括多个第一过热器管 1和多个第二过热器管2,第一过热器管1和第二过热器管2依次交替间隔分布,相邻第一过热器管1和第二过热器之间通过一种锅炉过热器管排固定装置固定。
[0049]
优选的,第一管卡4的内凹部的内侧壁的曲率半径等于第一过热器管1 的外径,第
一管卡4的内凹部的内侧壁的曲率半径还等于第二过热器管2的外径,第一过热器管1的外径等于第二过热器管2的外径。
[0050]
优选的,多个第一过热器管1和多个第二过热器管2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0051]
本实施例中的有益效果为:第一过热器管1和第二过热器管2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的设置使得管卡贴合过热器管时贴合效果更好。
[0052]
实施例5
[0053]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锅炉过热器管排固定装置,包括过热管排组件、第一管卡、第二管卡、第三管卡、第四管卡和第五管卡,第一管卡、第二管卡、第三管卡、第四管卡和第五管卡均贴合在管排组件上,第一管卡的右端部与第二管卡的右端部连接,第一管卡的左端部与第二管卡的中部连接,第二管卡的左端部与第三管卡的中部连接,第三管卡的右端部与第二管卡的中部连接,第三管卡的左端部与第四管卡的中部连接,第四管卡的右端部与第三管卡的中部连接,第四管卡的左端部与第五管卡的左端部连接,第五管卡的右端部与第四管卡的中部连接;其中过热管排组件包括第一过热器管、第二过热器管、第三过热器管和第四过热器管,第一过热器管、第二过热器管、第三过热器管和第四过热器管从左至右一字排开,第一管卡和第二管卡将第一过热器管包围且与第一过热器管贴合,第二管卡和第三管卡将第二过热器管包围且与第二过热器管贴合,第三管卡和第四管卡将第三过热器管包围且与第三过热器管贴合,第四管卡和第五管卡将第四过热器管包围且与第四过热器管贴合。
[0054]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0055]
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