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逃生用绳索速降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动控制的逃生用绳索速降器。
背景技术:2.绳索速降器是高空逃生的一种重要工具,使用者可以通过绳索速降器实现从高空下降,尤其是当下社会,生活住宅以及办公场所大多都是高层建筑,在发生紧急情况是需要进行速降逃生,同时也是消防救助不可或缺的工具。
3.现有的速降器在使用时,未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无法更好的操控速降器,在下降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过度紧张而无法对速降器进行控制,从而导致使用者在速降时的安全性降低,并且使用者下降时因高空下降,无法更加准确的掌握下降速度,容易导致下降到地面时与地面的接触力道过大,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继而降低了速降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手动控制的逃生用绳索速降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手动控制的逃生用绳索速降器。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手动控制的逃生用绳索速降器,包括定片,所述定片的中部固定有销轴,所述销轴上转动套接有速度控制轮,所述速度控制轮的一侧固定有速度控制把手,所述速度控制轮的上方对应设置有摩擦轮,所述摩擦轮固定连接在定片的一侧,所述所述摩擦轮和速度控制轮的一周均抵触有绳索,所述销轴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动片,所述动片的上端设置有卡槽,所述定片的上端一侧固定有固定轴,所述卡槽卡扣连接在固定轴上,所述定片和动片的下端均设置有方孔。
7.优选地,两个方孔上共同设置有安全锁扣,所述安全锁扣的下端固定有圆环,所述圆环上套接有两个连接圈,两个连接圈的一端均设置有安全带,两个安全带的下端共同固定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的下端设有缓冲机构。
8.优选地,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分别固定安装在承载板下端四角的四个减震液压缸,四个减震液压缸的下端共固定有底板。
9.优选地,两个安全带上共同设置有横带,所述横带上设置有调节扣,所述调节扣的下端设置有安全扣座,所述安全扣座上卡扣连接有安全扣,所述安全扣的下端设置有竖带,所述竖带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承载板的一侧中部。
10.优选地,所述承载板和底板之间共同设置有防震棉。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通过摩擦轮、速度控制把手和速度控制轮的配合使用,可以在高楼发生火灾逃生时,完全不依赖电源,全机械手动控制单根绳索从高处安全落地,并且可以对使用者的安
全进行保障,使用者在无法控制速度控制把手或者误操作的情况下,实现对速降器进行锁止,可以有效的增加速降器的安全性,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因过度紧张而无法控制速降器或者误操作的情况发生,使使用者的安全得到保障;
13.2、通过缓冲机构和防震棉的使用,缓冲机构可以在使用者与地面接触时对使用者进行缓冲,有效的避免了因无法更加准确的掌握下降速度,导致下降到地面时与地面的接触力道过大,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的问题,从而可以有效的增加速降器的安全性,避免使用者受到伤害,有效的提高了速降器的稳定性;
1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摩擦轮、速度控制把手和速度控制轮的配合使用,在高楼发生火灾逃生时,完全不依赖电源,全机械手动控制单根绳索从高处安全落地,并且可以避免使用者因过度紧张而无法控制速度控制把手或者误操作的情况下,对速降器进行锁止,可以有效的增加速降器的安全性,同时通过缓冲机构的使用,可以在使用者落地时对其进行缓冲,避免因下降速度过快造成与地面接触力道过大,有效的对使用者进行保护,从而可以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手动控制的逃生用绳索速降器的连接结构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手动控制的逃生用绳索速降器的调节扣连接处结构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手动控制的逃生用绳索速降器的定片和动片连接处结构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手动控制的逃生用绳索速降器的动片结构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手动控制的逃生用绳索速降器的速度控制轮放大图。
20.图中:1定片、2销轴、3速度控制轮、4摩擦轮、5速度控制把手、6动片、7固定轴、8绳索、9方孔、10安全锁扣、11圆环、12 连接圈、13安全带、14承载板、15减震液压缸、16底板、17防震棉、18横带、19调节扣、20安全扣座、21安全扣、22竖带。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参照图1
‑
5,一种手动控制的逃生用绳索速降器,包括定片1,定片1的中部固定有销轴2,定片1用于对各部件的承载,可以通过销轴2使速度控制轮3和动片6在定片1上转动,销轴2上转动套接有速度控制轮3,速度控制轮3的一侧固定有速度控制把手5,通过销轴2可以使速度控制轮3与定片1连接,通过速度控制把手5可以带动速度控制轮3进行转动。
23.在本实用新型中,速度控制轮3的上方对应设置有摩擦轮4,摩擦轮4固定连接在定片1的一侧,摩擦轮4和速度控制轮3的一周均抵触有绳索8,绳索8在移动时可以在摩擦轮4和速度控制轮3的一周进行摩擦移动,速度控制轮3的上端两侧均设置有突出的按压块,可以通过速度控制轮3的转动使两个按压块分别将绳索8按压在摩擦轮4的下端,使绳索8进行
锁止,可以防止下降,通过速度控制把手5可以控制速度控制轮3进行转动,当对速度控制把手5用力握到底时,可以使速度控制轮3的上端右侧将绳索8按压在摩擦轮4的下端,反之将速度控制把手5松开时,由于自身的重力,可以使速度控制轮 3转动,使速度控制轮3的上端左侧将绳索8按压在摩擦轮4的下端,从而可以实现在使用者过度紧张将速度控制把手5握到底时将绳索8 锁止,同时将速度控制把手5松开时也同样对绳索8进行锁止,有效的提高了使用者的安全性。
24.在本实用新型中,销轴2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动片6,通过动片6 的转动,可以使绳索8绕在速度控制轮3和摩擦轮4一周上更加的方便,动片6在转动时以销轴2为轴心转动,动片6的上端设置有卡槽,定片1的上端一侧固定有固定轴7,卡槽卡扣连接在固定轴7上,当动片6转动复位后,可以使动片6的上端卡槽对固定轴7进行卡扣,可以使动片6和定片1更加的稳定,防止在升降时出现动片6与定片 1分离的情况。
25.在本实用新型中,定片1和动片6的下端均设置有方孔9,两个方孔9上共同设置有安全锁扣10,安全锁扣10是一种安全带专用的锁扣,可以通过两个方孔9将安全锁扣10挂在两个方孔9上,使安全锁扣10与动片6和定片1进行连接,安全锁扣10的下端固定有圆环11,圆环11上套接有两个连接圈12,通过圆环11可以使两个连接圈12与安全锁扣10进行连接,两个连接圈12可以使与其连接的配套部件保持平衡,比如承载板14,能够使承载板14在下降时保持平衡。
26.在本实用新型中,两个连接圈12的一端均设置有安全带13,两个安全带13的下端共同固定有承载板14,通过两个连接圈12和两个安全带13可以对承载板14进行连接,承载板14是使用者在下降时用于坐的部件,两个安全带13上共同设置有横带18,横带18可以将使用者的一周进行阻拦,防止使用者从承载板14上掉落,有效的提高了使用者的安全,横带18上设置有调节扣19,通过调节扣19 可以对横带18进行松紧,可以有效的调节横带18的长短,使横带 18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体型进行拦护。
27.在本实用新型中,调节扣19的下端设置有安全扣座20,安全扣座20上卡扣连接有安全扣21,安全扣21的下端设置有竖带22,通过安全扣座20和安全扣21的连接,可以使竖带22与横带18进行连接,竖带22的下端固定连接在承载板14的一侧中部,使用者坐在承载板14上时,将两腿分别放在竖带22的两侧,通过竖带22可以防止使用者从承载板14上滑落,可以有效的增加使用者的安全性。
28.在本实用新型中,承载板14的下端设有缓冲机构,通过缓冲机构可以对承载板14的下端进行缓冲减震,避免高空下降时因掌握不好下降速度而导致与地面接触力道过大,而造成使用者受伤的问题,能够使承载板14更加平稳的降落,缓冲机构包括分别固定安装在承载板14下端四角的四个减震液压缸15,四个减震液压缸15的下端共固定有底板16,减震液压缸15可以在承载板14高速降落时,对承载板14进行缓冲减震,有效的对乘坐在承载板14上的使用者进行保护,承载板14和底板16之间共同设置有防震棉17,防震棉17可以对承载板14和底板16之间进行振动迅速衰减,改善承载板14下降与地面接触时的振感,使承载板14乘坐的人在下降到地面时更加的舒适。
29.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使用者将动片6转动,再将绳索8绕在速度控制轮3和摩擦轮4上,将动片6复原,使动片6上端的卡槽对固定轴7进行卡扣,可以使动片6和定片1固定,将安全锁扣10 卡扣在两个方孔9上,使安全锁扣10与动片6和定片1连接,使用者坐在承
载板14上,将两腿插在竖带22的两侧,由于自身重力使速度控制轮3的上端左侧将绳索8按压在摩擦轮4的下端,能够将绳索 8锁止,防止使用者下降,使用者将手握住定片1、动片6和速度控制把手5时逐渐用力,速度控制把手5带动速度控制轮3转动,使速度控制轮3不对绳索8进行按压,可以使使用者由慢到快的下降,当速度控制把手5用力握到底时,速度控制把手5带动速度控制轮3以销轴2为轴心转动,使速度控制轮3的上端右侧对绳索8进行按压,使速度控制轮3将绳索8按压在摩擦轮4的下端,可以对绳索8进行锁止,防止使用者下降,可以有效的避免因过度紧张握紧速度控制把手5和无法将速度控制把手5握住时出现意外。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