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分水踵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到一种开孔式分水踵。
背景技术:2.分水踵,用来保证船舶航向稳定性的装置,通常位于尾部。一般宽体船航向稳定性较差,需要在船舶尾部正中纵向设置一道分水踵来分隔两侧的水流,保证稳定性,一般的用于比较宽体集装箱船、宽体油船、化学品船、半潜船等船舶上。现有的分水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3.参见图1,分水踵做成封闭箱体,其缺点是体积过大大,会增大航行阻力,且封闭区域空间狭小,施工困难。
4.参见图2,分水踵做成铸钢件与厚板对接的形式,其缺点是成本高,周期长,铸钢件需要提前订制,而且价格比较贵。
5.参见图3,分水踵做成一块厚板插入船体;其缺点是当发生意外事故时,分水踵会损伤船体。
技术实现要素: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开孔式分水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7.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8.一种开孔式分水踵,包括厚板,所述厚板插入船体的内部,且与船体的中桁材连接;沿着所述厚板的外板开设有若干圆孔。
9.进一步的,所述圆孔的直径为100mm,相邻圆孔的距离为150mm,圆孔与厚板的外板距离为150mm。
10.进一步的,所述厚板的厚度为80mm,厚板高出船体基线150mm。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2.在分水踵上沿着外板线型开设若干孔,当发生意外事故时(如进坞或航行于浅水区域时)将最大应力从船体引到分水踵上,避免船体受到损坏,从而保证船舶、货物和人员的安全,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附图说明
13.图1为现有的封闭箱体式分水踵的示意图。
14.图2为现有的铸钢件式分水踵的示意图。
15.图3为现有的插入式分水踵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开孔式分水踵的示意图。
17.图5为现有的插入式分水踵的应力云图。
18.图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开孔式分水踵的应力云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0.参见图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开孔式分水踵,包括厚板(1),所述厚板(1)插入船体(2)的内部,且与船体(2)的中桁材连接;沿着所述厚板(1)的外板开设有若干圆孔(3)。
21.所述圆孔(3)的直径为100mm,相邻圆孔(3)的距离为150mm,圆孔(3)与厚板(1)的外板距离为150mm。
22.所述厚板(1)的厚度为80mm,厚板(1)高出船体基线150mm。
23.参见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的开孔式分水踵是在现有的插入式分水踵上进行了改进。与现有的插入式分水踵上相比,开孔式分水踵高出船体基线150mm,且在分水踵上沿着外板线型开设若干孔。上述结构能在发生意外事故时,将最大应力从船体引到分水踵上,从而起到保护船体的作用。
24.参见图5,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插入式分水踵受横向力时破坏的情形,由图中可以看出,最大应力位于插入式分水踵的外板附近。
25.参见图6,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开孔式分水踵受横向力时破坏的情形,由图中可以看出,最大应力位于开孔边缘,外板附近的应力下降到开孔边缘应力的约2/3,破坏最先从圆孔边缘开始,从而起到保护主船体的作用。
2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1.一种开孔式分水踵,包括厚板(1),所述厚板(1)插入船体(2)的内部,且与船体(2)的中桁材连接;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厚板(1)的外板开设有若干圆孔(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孔式分水踵,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孔(3)的直径为100mm,相邻圆孔(3)的距离为150mm,圆孔(3)与厚板(1)的外板距离为15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孔式分水踵,其特征在于:所述厚板(1)的厚度为80mm,厚板(1)高出船体基线150mm。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开孔式分水踵,包括厚板(1),所述厚板(1)插入船体(2)的内部,且与船体(2)的中桁材连接;沿着所述厚板(1)的外板开设有若干圆孔(3)。所述圆孔(3)的直径为100mm,相邻圆孔(3)的距离为150mm,圆孔(3)与厚板(1)的外板距离为150mm。所述厚板(1)的厚度为80mm,厚板(1)高出船体基线150mm。本实用新型在发生意外事故时,能将最大应力从船体引到分水踵上,避免船体受到损坏,从而保证船舶、货物和人员的安全,将损失降到了最低。将损失降到了最低。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技术研发人员:刘红平 陆利平 林洁 高峰 王冬 陈海林 徐恬 赵文斌 程宣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0.12.10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