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天航空 专利正文
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不依赖机场能垂直升降、悬停、前后左右飞行、并能快速水平飞行的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


背景技术:

2.目前公知的能实现垂直升降、悬停、前后左右飞行的直升机的成功方法有单旋翼直升机和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单旋翼直升机具有结构简单操纵灵活的优点,但单旋翼直升机其旋翼的反扭矩完全由旋转面垂直的尾螺旋桨平衡,该螺旋桨不产生垂直方向的升力,消耗功率,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旋翼的反扭矩相互抵消,节省了尾螺旋桨的消耗功率,但两个尺寸相同的、转向相反的旋翼都要参与俯仰、横滚和航向的操纵,操纵系统复杂,一对正反转旋翼,需要同步反转,传动功率大,传动构件重量大。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节省了平衡反扭矩的功率,提高直升机的操纵特性,既有单旋翼直升机较好操纵特性,又有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的旋翼的反扭矩相互抵消的优点,并能快速水平飞行,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实现这一目标。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旋翼舱的顶部设置旋翼,旋翼舱内设置发动机或电机,发动机或电机通过变速器驱动旋翼轴,旋翼的桨叶经桨殼与旋翼轴连接,桨殼配有挥舞铰、摆振铰和变距铰组成的桨叶挥舞装置,设置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操纵旋翼桨叶桨尖旋转面的倾斜角,从而改变旋翼的升力的大小和方向,旋翼的旋转面水平设置。
5.旋翼的旋转面下方,旋翼舱的尾部设置一条尾臂,一个旋转面垂直于水平面,旋转面法线平行于旋翼舱纵轴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设置在该尾臂的末端,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直径小于旋翼的直径,旋翼舱内的发动机或电机通过变速器驱动旋翼轴的同时,连接传动轴和另一个变速器驱动该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使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转速大于旋翼的转速。
6.旋翼舱是由发动机或电机、变速器、传动装置、旋翼、桨叶挥舞装置、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尾臂、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等构成的一个升力单元。
7.减震组件由多个橡胶减震器构成,减震组件的顶部连接旋翼舱的底部,减震组件的底部连在机臂上。
8.机身舱内设置飞行控制系统、驾驶舱和货舱等。
9.起落架设置在机身舱、或旋翼舱的下部,起落架采用轮式起落架或雪橇式起落架。
10.当起落架采用轮式起落架时,机身舱尾部设置一条尾梁,在尾梁的末端设置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用于快速水平飞行时操纵俯仰和航向。
11.机臂,用于连接机身舱、或旋翼舱的减震组件的底部,机臂通过连接减震组件的底部,将机身舱、两个或两个以上偶数的旋翼舱连接,机身舱的纵轴和各个旋翼舱的纵轴平
行,构成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
12.重心附近机身舱下部设置轮式起落架,机身舱的顶部设置一条左机臂,左机臂的左端连接一个减震组件的底部,减震组件的顶部连接一个左旋翼舱,对称于机身舱纵轴,机身舱的顶部设置一条右机臂,右机臂的右端连接一个减震组件的底部,减震组件的顶部连接一个右旋翼舱 。
13.左旋翼舱的旋翼和右旋翼舱的旋翼对称于机身舱纵轴。
14.左旋翼舱的旋翼和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方向相反,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旋转方向相反。
15.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中心和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中心的连线在水平面的投影是一条直线,直线的中点在重心上或略靠后,该直线的长度大于旋翼的直径,使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面和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面在水平面的投影相互不重叠,减少各个旋翼之间的气流的相互干扰。
16.机身舱尾部设置一条尾梁,在尾梁的末端设置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
17.这样就构成了左右共两个旋翼舱的横向排列的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
18.重心附近机身舱下部设置轮式起落架,机身舱的顶部设置一条左机臂,左机臂的左边连接一个减震组件的底部,减震组件的顶部连接一个左旋翼舱,左旋翼舱的左边,左机臂的左端连接另一个减震组件的底部,减震组件的顶部连接一个第二左旋翼舱,对称于机身舱纵轴,机身舱的顶部设置一条右机臂,右机臂的右边连接另一个减震组件的底部,减震组件的顶部连接一个右旋翼舱 ,右旋翼舱的右边,右机臂的右端连接另一个减震组件的底部,减震组件的顶部连接一个第二右旋翼舱 。
19.左旋翼舱的旋翼和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方向相反,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旋转方向相反。
20.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和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方向相反。
21.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和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旋转方向相反。
22.左旋翼舱的旋翼和右旋翼舱的旋翼对称于机身舱纵轴。
23.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和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对称于机身舱纵轴。
24.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中心和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中心的连线、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中心和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中心的连线、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中心和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中心的连线在水平面的投影是一条直线,直线的中点在重心上或略靠后,该直线的长度大于3倍旋翼的直径,使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面、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面、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面和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面在水平面的投影相互不重叠,减少各个旋翼之间的气流的相互干扰。
25.机身舱尾部设置一条尾梁,在尾梁的末端设置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
26.这样就构成了左右共四个旋翼舱的横向排列的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
27.重心附近机身舱下部设置轮式起落架,机身舱的顶部设置一条左机臂,左机臂的左端连接一个减震组件的底部,减震组件的顶部连接一个左旋翼舱,对称于机身舱纵轴,机
身舱的顶部设置一条右机臂,右机臂的右端连接另一个减震组件的底部,减震组件的顶部连接一个右旋翼舱 ;机身舱的顶部设置一条前机臂,前机臂的前端连接另一个减震组件的底部,减震组件的顶部连接一个前旋翼舱,对称于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中心和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中心的连线,机身舱的顶部设置一条后机臂,后机臂的后端连接另一个减震组件的底部,减震组件的顶部连接一个后旋翼舱 。
28.左旋翼舱的旋翼和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方向相反,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旋转方向相反。
29.前旋翼舱的旋翼和后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方向相反。
30.前旋翼舱和后旋翼舱是没有尾臂、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旋翼舱。
31.左旋翼舱的旋翼和右旋翼舱的旋翼对称于机身舱纵轴。
32.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中心和前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中心的连线、前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中心和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中心的连线、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中心和后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中心的连线、后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中心和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中心的连线在水平面的投影是正方形,正方形的中心在重心上或略靠后,正方形的边长大于旋翼的直径,使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面、前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面、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面和后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面在水平面的投影相互不重叠,减少各个旋翼之间的气流的相互干扰。
33.这样就构成了前后左右共四个旋翼舱的横向排列的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
34.为了增加载重量,可在横向成对地设置更多的旋翼舱,成对的旋翼舱的旋翼的旋转方向相反。
35.上述说明的各种结构的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其飞行原理相同,下面以左右共两个横向排列的旋翼舱的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为例子说明飞行原理。
36.从上往下看,设左旋翼舱的旋翼逆时针转,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左边的桨叶向上转,左旋翼舱的部推力螺旋桨的桨距为正时推力的方向向后;右旋翼舱的旋翼顺时针转,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右边的桨叶向上转,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桨距为正时推力的方向向后。
37.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转动时,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同时转动,在桨距相同转速相同时,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反扭矩相互抵消,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桨距为零,推力为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保持航向稳定。
38.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相同增大,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升力加大,当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升力大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垂直上升。
39.相同的减少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当左
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升力等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悬停。
40.继续减少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升力小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垂直下降。
41.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反扭矩,相互抵消,操纵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总距为正总距,产生向后的推力,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向后推力矩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转;操纵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总距为负总距,产生向前的推力,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向前推力矩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转,实现航向操纵。
42.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的倾斜盘向前倾斜,使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桨尖旋转面向前倾斜,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合力向前倾斜,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俯;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的倾斜盘向后倾斜,使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桨尖旋转面向后倾斜,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合力向后倾斜,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后仰,实现俯仰操纵。
43.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的倾斜盘向左倾斜,使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桨尖旋转面向左倾斜,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合力向左倾斜,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横滚;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的倾斜盘向右倾斜,使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桨尖旋转面向右倾斜,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合力向右倾斜,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横滚,实现横滚操纵。
44.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操纵俯仰和横滚,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操纵航向,与常规单旋翼直升机的操纵方式相似。
45.航向也可以这样操作: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反扭矩,相互抵消,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总距为正总距,产生向后的推力,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向后推力矩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转;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总距为负总距,产生向前的推力,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向前推力矩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转,实现航向操纵。
46.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前俯,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飞行。
47.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后仰,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
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后飞行。
48.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前俯并向左转向,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前方飞行。
49.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前俯并向右转向,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方飞行。
50.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横滚,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侧飞行。
51.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横滚,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侧飞行。
52.上面说明的是常规飞行原理,快速向前飞行原理是:
53.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悬停在空中,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相同减少,左旋翼舱的旋翼和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升力保持不变,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总距相同的增大,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向前的推力同时增大,驱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飞行,这时,流过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气流速度增大,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升力增大,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向上飞行,继续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相同减少,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总距相同的增大,发动机或电机的功率大部分输出给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推力增大,驱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快速向前向上飞行,随着高度的增大,空气密度下降,左旋翼舱的旋翼和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升力减少,当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升力等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快速水平向前飞行。
54.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快速水平向前飞行时,在尾梁的末端水平尾翼操纵俯仰、垂直尾翼操纵航向。
55.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采用轮式起落架时,利用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推力,在有跑道时,可以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采用滑跑起飞或滑跑降落。
56.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跑道上,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相同的略增大,左旋翼舱的旋翼和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升力增大,此时
的升力小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总距相同的增大,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向后的推力同时增大,驱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沿跑道滑行,这时,流过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气流速度增大,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升力增大,随着向前滑行的速度继续增大,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升力继续增大,当总升力大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向上飞离地面,实现起飞。
57.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前飞时,相同的减少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相同的减少,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总距相同的减少,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升力减少,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推力减少,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飞行减速并高度下降,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下降到跑道,将向前滑行,这时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总距为负,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推力向前,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减速并停下来,实现滑跑降落,并减少了降落滑跑的距离。
58.整个飞行过程中,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转速保持相同或接近相同,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反扭矩相互抵消或接近抵消,剩下的反扭矩会干扰航向,通过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操纵航向克服干扰,或通过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操纵航向克服干扰,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升力相等或接近相等,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升力不相等干扰横向稳定,通过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横滚操纵克服干扰。
59.旋翼舱的发动机或电机的功率可以大部分输出到旋翼或大部分输出到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可以工作于常规飞行方式或快速水平飞行方式。
60.由于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设置了桨叶挥舞装置,桨叶的挥舞产生谐波震动,由于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转速保持相同或接近相同,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桨叶的挥舞产生谐波震动频率相同或接近相同,这样将引起共振,共振会破坏机体结构,减震组件的设置有效阻断左旋翼舱的旋翼、右旋翼舱的旋翼的震动互传,防止了共振发生。
6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比单旋翼直升机的载重量大,操纵方法与单旋翼直升机相似,保持了单旋翼直升机的操纵灵活性,各旋翼之间没有机械联动,减少了传动装置的重量,反扭矩相互抵消或大部分抵消,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操纵负荷比单旋翼直升机的尾螺旋桨的操纵负荷小,减震组件的设置阻断了各个旋翼的桨叶的挥舞产生谐波震动的相互传递,防止了共振的发生,有常规飞行方式和快速水平飞行方式,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推力驱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水平快速飞行方式,效率高,提高了飞行时间,旋翼舱尾部推力变
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具有载重量大,结构简单,操纵灵活的优点,适合运输,农业作业,消防作业,航拍等领域。
附图说明
6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63.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三视图。
64.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三视图。
65.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的三视图。
66.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的三视图。
67.图5是本实用新型减震组件的三视图。
68.图中 1. 左旋翼舱的旋翼,2. 右旋翼舱的旋翼,3. 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4.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 5.前旋翼舱的旋翼,6.后旋翼舱的旋翼,11. 左旋翼舱,12. 右旋翼舱,13. 第二左旋翼舱,14.第二右旋翼舱, 15. 前旋翼舱,16.后旋翼舱,21. 左机臂,22. 右机臂,23. 前机臂, 24. 后机臂,25.左旋翼舱的尾臂,26. 右旋翼舱的尾臂,27.第二左旋翼舱的尾臂,28. 第二右旋翼舱的尾臂,31.机身舱,32.雪橇式起落架,33.轮式起落架,41. 左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 42. 右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3. 第二左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4. 第二右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 45. 前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6. 后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51. 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2. 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3. 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4. 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 55. 前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6. 后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 61. 旋翼舱底部连接板,62. 机臂连接板,63. 橡胶减震器,64. 紧固螺栓,71. 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 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3. 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 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81. 水平尾翼,82. 垂直尾翼,83.尾梁, p. 重心, n. 逆时针转方向,s. 顺时针转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69.图1所示实施例中,重心p附近机身舱31下部设置雪橇式起落架32,机身舱31的顶部设置一条左机臂21,左机臂21的左端连接一个左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1的底部,左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1的顶部连接一个左旋翼舱11,对称于机身舱31纵轴,机身舱31的顶部设置一条右机臂22,右机臂22的右端连接右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2的底部,右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2的顶部连接一个右旋翼舱12。
70.左旋翼舱的旋翼1的旋转中心和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旋转中心的连线是一条直线并垂直于机身舱31纵轴,该直线的长度略大于旋翼的直径,使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旋转面在水平面的投影相互不重叠,减少两个旋翼之间的气流的相互干扰。
71.旋翼舱是由发动机或电机、变速器、传动装置、旋翼、桨叶挥舞装置、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尾臂、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等构成的一个升力单元。
72.左旋翼舱的旋翼1和右旋翼舱的旋翼2对称于机身舱31纵轴。
73.左旋翼舱的旋翼1和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旋转方向相反,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
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旋转方向相反。
74.这样就构成了左右共两个旋翼舱的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
75.设左旋翼舱的旋翼1逆时针转n,右旋翼舱的旋翼2顺时针转s。
76.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旋转方向相反。
77.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左边的桨叶向上转,左旋翼舱的部推力螺旋桨71的桨距为正时推力的方向向后;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右边的桨叶向上转,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桨距为正时推力的方向向后。
78.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同时转动,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同时转动,在桨距相同转速相同时,左旋翼舱的旋翼1和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反扭矩相互抵消,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桨距为零,推力为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保持航向稳定。
79.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总距相同增大,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升力加大,当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总升力大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垂直上升。
80.相同的减少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当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总升力等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悬停。
81.继续减少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总升力小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垂直下降。
82.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反扭矩,相互抵消,操纵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总距为正总距,产生向后的推力,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向后推力矩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转;操纵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总距为负总距,产生向前的推力,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向前推力矩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转,实现航向操纵。
83.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1、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2的倾斜盘向前倾斜,使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桨尖旋转面向前倾斜,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合力向前倾斜,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俯;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1、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2的倾斜盘向后倾斜,使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桨尖旋转面向后倾斜,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合力向后倾斜,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后仰,实现俯仰操纵。
84.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1、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2的倾斜盘向左倾斜,使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桨尖旋转面向左倾斜,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合力向左倾斜,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横滚;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1、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2的倾斜盘向后倾斜,使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桨尖旋转面向右倾斜,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合力向右倾斜,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横滚,实现横滚操纵。
85.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操纵俯仰和横滚,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操纵航向,与常规单旋翼直升机的操纵方式相似。
86.航向也可以这样操作: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反扭矩,相互抵消,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的总距为正总距,产生向后的推力,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的向后推力矩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转;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的总距为负总距,产生向前的推力,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的向前推力矩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转,实现航向操纵。
87.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前俯,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飞行。
88.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后仰,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后飞行。
89.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前俯并向左转向,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前方飞行。
90.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前俯并向右转向,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方飞行。
91.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横滚,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侧飞行。
92.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横滚,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侧飞行。
93.上面说明的是常规飞行原理,快速向前飞行原理是:
94.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悬停在空中,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
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总距相同减少,左旋翼舱的旋翼1和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升力保持不变,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总距相同的增大,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向前的推力同时增大,驱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飞行,这时,流过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气流速度增大,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升力增大,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向上飞行,继续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总距相同减少,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总距相同的增大,发动机或电机的功率大部分输出给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推力增大,驱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快速向前向上飞行,随着高度的增大,空气密度下降,左旋翼舱的旋翼1和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升力减少,当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总升力等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快速水平向前飞行。
95.整个飞行过程中,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转速保持相同或接近相同,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反扭矩相互抵消或接近抵消,剩下的反扭矩会干扰航向,通过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操纵72航向克服干扰,或通过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操纵航向克服干扰,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升力相等或接近相等,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升力不相等干扰横向稳定,通过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横滚操纵克服干扰。
96.由于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设置了桨叶挥舞装置,桨叶的挥舞产生谐波震动,由于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转速保持相同或接近相同,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桨叶的挥舞产生谐波震动频率相同或接近相同,这样将引起共振,共振会破坏机体结构,减震组件41和减震组件42的设置有效阻断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震动互传,防止了共振发生。
97.图2所示实施例中,重心p附近机身舱31下部设置轮式起落架33,机身舱31的顶部设置一条左机臂21,左机臂21的左端连接一个左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1的底部,左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1的顶部连接一个左旋翼舱11,对称于机身舱31纵轴,机身舱31的顶部设置一条右机臂22,右机臂22的右端连接右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2的底部,右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2的顶部连接一个右旋翼舱12。
98.左旋翼舱的旋翼1的旋转中心和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旋转中心的连线是一条直线并垂直于机身舱31纵轴,该直线的长度略大于旋翼的直径,使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旋转面在水平面的投影相互不重叠,减少两个旋翼之间的气流的相互干扰。
99.旋翼舱是由发动机或电机、变速器、传动装置、旋翼、桨叶挥舞装置、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尾臂、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等构成的一个升力单元。
100.左旋翼舱的旋翼1和右旋翼舱的旋翼2对称于机身舱31纵轴。
101.左旋翼舱的旋翼1和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旋转方向相反,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旋转方向相反。
102.机身舱31尾部设置一条尾梁83,在尾梁83的末端设置水平尾翼81和垂直尾翼82。
103.这样就构成了左右共两个旋翼舱的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
104.设左旋翼舱的旋翼1逆时针转n,右旋翼舱的旋翼2顺时针转s。
105.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左边的桨叶向上转,左旋翼舱的部推力螺旋桨71的桨距为正时推力的方向向后;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右边的桨叶向上转,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桨距为正时推力的方向向后。
106.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同时转动,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同时转动,在桨距相同转速相同时,左旋翼舱的旋翼1和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反扭矩相互抵消,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桨距为零,推力为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保持航向稳定。
107.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总距相同增大,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升力加大,当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总升力大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垂直上升。
108.相同的减少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当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总升力等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悬停。
109.继续减少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总升力小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垂直下降。
110.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反扭矩,相互抵消,操纵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总距为正总距,产生向后的推力,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向后推力矩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转;操纵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总距为负总距,产生向前的推力,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向前推力矩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转,实现航向操纵。
111.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1、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2的倾斜盘向前倾斜,使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桨尖旋转面向前倾斜,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合力向前倾斜,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俯;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1、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2的倾斜盘向后倾斜,使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桨尖旋转面向后倾斜,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合力向后倾斜,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后仰,实现俯仰操纵。
112.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1、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2的倾斜盘
向左倾斜,使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桨尖旋转面向左倾斜,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合力向左倾斜,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横滚;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1、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2的倾斜盘向后倾斜,使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桨尖旋转面向右倾斜,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合力向右倾斜,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横滚,实现横滚操纵。
113.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操纵俯仰和横滚,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操纵航向,与常规单旋翼直升机的操纵方式相似。
114.航向也可以这样操作: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反扭矩,相互抵消,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的总距为正总距,产生向后的推力,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的向后推力矩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转;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的总距为负总距,产生向前的推力,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的向前推力矩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转,实现航向操纵。
115.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前俯,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飞行。
116.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后仰,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后飞行。
117.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前俯并向左转向,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前方飞行。
118.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前俯并向右转向,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方飞行。
119.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横滚,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侧飞行。
120.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横滚,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侧飞行。
121.上面说明的是常规飞行原理,快速向前飞行原理是:
122.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悬停在空中,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总距相同减少,左旋翼舱的旋翼1和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升力保持不变,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总距相
同的增大,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向前的推力同时增大,驱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飞行,这时,流过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气流速度增大,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升力增大,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向上飞行,继续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总距相同减少,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总距相同的增大,发动机或电机的功率大部分输出给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使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推力增大,驱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快速向前向上飞行,随着高度的增大,空气密度下降,左旋翼舱的旋翼1和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升力减少,当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总升力等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快速水平向前飞行。
123.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快速水平向前飞行时,在尾梁83的末端水平尾翼81辅助操纵俯仰、垂直尾翼82辅助操纵航向。
124.当有跑道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可以利用跑道起降。
125.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跑道上,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总距相同的略增大,左旋翼舱的旋翼和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升力增大,此时的升力小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总距相同的增大,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向后的推力同时增大,驱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沿跑道滑行,这时,流过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气流速度增大,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升力增大,随着向前滑行的速度继续增大,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升力继续增大,当总升力大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向上飞离地面,实现起飞。
126.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前飞时,相同的减少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总距相同的减少,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总距相同的减少,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升力减少,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推力减少,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飞行减速并高度下降,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下降到跑道,将向前滑行,这时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总距为负,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推力向前,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减速并停下来,实现滑跑降落,并减少了降落滑跑的距离。
127.整个飞行过程中,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转速保持相同或接近相同,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反扭矩相互抵消或接近抵消,剩下的反扭矩会干扰航向,通过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操纵72航向克服干扰,或通过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操纵航向克服干扰,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升力相等或接近相等,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升力不相等干扰横向稳定,通过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横滚操纵克服干扰。
128.由于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设置了桨叶挥舞装置,桨叶的挥舞产生谐波震动,由于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转速保持相同或接近相同,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桨叶的挥舞产生谐波震动频率相同或接近相同,这样将引起共振,共振会破坏机体结构,左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1和右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2的设置有效阻断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震动互传,防止了共振发生。
129.图3所示实施例中,重心p附近机身舱31下部设置轮式起落架33,机身舱31的顶部设置一条左机臂21,左机臂21的左边连接一个左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1的底部,左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1的顶部连接一个左旋翼舱11,左旋翼舱11的左边,左机臂21的左端连接一个第二左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3的底部,第二左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3的顶部连接一个第二左旋翼舱13;对称于机身舱31纵轴,机身舱31的顶部设置一条右机臂22,右机臂22的右边连接右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2的底部,右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2的顶部连接一个右旋翼舱12,右旋翼舱12的右边,右机臂22的右端连接第二右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4的底部,第二右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4的顶部连接一个第二右旋翼舱14。
130.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的旋转中心和左旋翼舱的旋翼1的旋转中心、左旋翼舱的旋翼1的旋转中心和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旋转中心、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旋转中心和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旋转中心的连线是一条直线并垂直于机身舱31纵轴,该直线的长度略大于3倍旋翼的直径,使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和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旋转面在水平面的投影相互不重叠,减少四个旋翼之间的气流的相互干扰。
131.旋翼舱是由发动机或电机、变速器、传动装置、旋翼、桨叶挥舞装置、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尾臂、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等构成的一个升力单元。
132.左旋翼舱的旋翼1和右旋翼舱的旋翼2对称于机身舱31纵轴。
133.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和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对称于机身舱31纵轴。
134.左旋翼舱的旋翼1和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旋转方向相反,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旋转方向相反。
135.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和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旋转方向相反,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3和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的旋转方向相反。
136.机身舱31尾部设置一条尾梁83,在尾梁83的末端设置水平尾翼81和垂直尾翼82。
137.这样就构成了左右共四个旋翼舱的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
138.设左旋翼舱的旋翼1顺时针转s,右旋翼舱的旋翼2逆时针转n。
139.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右边的桨叶向上转,左旋翼舱的部推力螺旋桨71的桨距为正时推力的方向向后;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左边的桨叶向上转,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桨距为正时推力的方向向后。
140.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逆时针转n,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顺时针转s。
141.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3左边的桨叶向上转,第二左旋翼舱的部推力螺旋桨73的桨距为正时推力的方向向后;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右边的桨叶向上转,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的桨距为正时推力的方向向后。
142.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和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同时转动,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3、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和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同时转动,在桨距相同转速相同时,左旋翼舱的旋翼1和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反扭矩相互抵消,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和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反扭矩相互抵消,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3和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的桨距为零,推力为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保持航向稳定。
143.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总距相同增大,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升力加大,当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总升力大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垂直上升。
144.相同的减少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当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总升力等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悬停。
145.继续减少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总升力小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垂直下降。
146.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反扭矩,相互抵消,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反扭矩,相互抵消,操纵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的总距为正总距,产生向后的推力,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的向后推力矩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转;操纵的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的总距为负总距,产生向前的推力,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的向前推力矩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转,实现航向操纵。
147.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1、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3和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4的倾斜盘向前倾斜,使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
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桨尖旋转面向前倾斜,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合力向前倾斜,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俯;同时操纵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1、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3和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4的倾斜盘向后倾斜,使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桨尖旋转面向后倾斜,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合力向后倾斜,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后仰,实现俯仰操纵。
148.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1、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3和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4的倾斜盘向左倾斜,使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桨尖旋转面向左倾斜,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合力向左倾斜,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横滚;同时操纵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1、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3和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4的倾斜盘向右倾斜,使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桨尖旋转面向右倾斜,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合力向右倾斜,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横滚,实现横滚操纵。
149.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操纵俯仰和横滚,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操纵航向,与常规单旋翼直升机的操纵方式相似。
150.航向也可以这样操作: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反扭矩,相互抵消,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反扭矩,相互抵消,操纵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3的总距为正总距,产生向后的推力,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3的向后推力矩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转;操纵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3的总距为负总距,产生向前的推力,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3的向前推力矩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转,实现航向操纵。
151.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前俯,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飞行。
152.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后仰,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后飞行。
153.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前俯并向左转向,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前方飞行。
154.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前俯并向右转向,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方飞行。
155.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横滚,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侧飞行。
156.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横滚,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侧飞行。
157.上面说明的是常规飞行原理,快速向前飞行原理是:
158.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悬停在空中,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总距相同减少,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升力保持不变,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3和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的总距相同的增大,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3和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向前的推力同时增大,驱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飞行,这时,流过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气流速度增大,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升力增大,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向上飞行,继续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总距相同减少,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3和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的总距相同的增大,发动机或电机的功率大部分输出给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3和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使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3和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推力增大,驱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快速向前向上飞行,随着高度的增大,空气密度下降,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升力减少,当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
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总升力等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快速水平向前飞行。
159.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快速水平向前飞行时,在尾梁83的末端水平尾翼81辅助操纵俯仰、垂直尾翼82辅助操纵航向。
160.当有跑道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可以利用跑道起降。
161.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跑道上,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总距相同的略增大,左旋翼舱的旋翼和右旋翼舱的旋翼的升力增大,此时的升力小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3和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的总距相同的增大,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3和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向后的推力同时增大,驱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沿跑道滑行,这时,流过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气流速度增大,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升力增大,随着向前滑行的速度继续增大,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升力继续增大,当总升力大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向上飞离地面,实现起飞。
162.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前飞时,相同的减少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总距相同的减少,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3和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的总距相同的减少,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升力减少,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3和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的推力减少,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飞行减速并高度下降,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下降到跑道,将向前滑行,这时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3和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的总距为负,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3和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4的推力向前,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减速并停下来,实现滑跑降落,并减少了降落滑跑的距离。
163.整个飞行过程中,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
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转速保持相同或接近相同,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反扭矩相互抵消或接近抵消,剩下的反扭矩会干扰航向,通过第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操纵74航向克服干扰,或通过第二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3操纵航向克服干扰,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升力相等或接近相等,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升力不相等干扰横向稳定,通过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横滚操纵克服干扰。
164.由于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设置了桨叶挥舞装置,桨叶的挥舞产生谐波震动,由于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转速保持相同或接近相同,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桨叶的挥舞产生谐波震动频率相同或接近相同,这样将引起共振,共振会破坏机体结构,左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1、右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2、第二左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3和第二右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4的设置有效阻断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震动互传,防止了共振发生。
165.图4所示实施例中,重心p附近机身舱31下部设置雪橇式起落架32,机身舱31的顶部设置一条左机臂21,左机臂21的左端连接一个左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1的底部,左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1的顶部连接一个左旋翼舱11,对称于机身舱31纵轴,机身舱31的顶部设置一条右机臂22,右机臂22的右端连接右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2的底部,右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2的顶部连接一个右旋翼舱12;
166.机身舱31的顶部设置一条前机臂23,前机臂23的前端连接一个前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5的底部,前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5的顶部连接一个前旋翼舱15,对称于左旋翼舱的旋翼1的旋转中心和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旋转中心的连线,机身舱31的顶部设置一条后机臂24,后机臂24的后端连接一个后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6的底部,后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6的顶部连接一个后旋翼舱 16。
167.左旋翼舱的旋翼1和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旋转方向相反,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旋转方向相反。
168.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旋转方向相反。
169.前旋翼舱5和后旋翼舱6是没有尾臂、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的旋翼舱。
170.左旋翼舱的旋翼1和右旋翼舱的旋翼2对称于机身舱纵轴。
171.左旋翼舱的旋翼1的旋转中心和前旋翼舱的旋翼5的旋转中心的连线、前旋翼舱的旋翼5的旋转中心和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旋转中心的连线、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旋转中心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旋转中心的连线、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旋转中心和左旋翼舱的旋翼1的旋转中心的连线在水平面的投影是正方形,正方形的中心在重心上或略靠后,正方形的边长大于旋翼的直径,左旋翼舱的旋翼1的旋转面、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旋转面、前旋翼舱的旋翼5的旋转面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旋转面在水平面的投影相互不重叠,减少各个旋翼之间的气流的相互干扰。
172.这样就构成了左右前后共四个旋翼舱的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
翼舱直升机。
173.设左旋翼舱的旋翼1顺时针转s,右旋翼舱的旋翼2逆时针转n。
174.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右边的桨叶向上转,左旋翼舱的部推力螺旋桨71的桨距为正时推力的方向向后;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左边的桨叶向上转,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桨距为正时推力的方向向后。
175.前旋翼舱的旋翼5顺时针转s,后旋翼舱的旋翼6逆时针转n。
176.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同时转动,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同时转动,在桨距相同转速相同时,左旋翼舱的旋翼1和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反扭矩相互抵消,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反扭矩相互抵消,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桨距为零,推力为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保持航向稳定。
177.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总距相同增大,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升力加大,当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总升力大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垂直上升。相同的减少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当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总升力等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悬停。
178.继续减少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总升力小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垂直下降。
179.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反扭矩,相互抵消,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反扭矩,相互抵消,操纵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总距为正总距,产生向后的推力,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向后推力矩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转;操纵的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总距为负总距,产生向前的推力,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向前推力矩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转,实现航向操纵。
180.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1、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2、前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6的倾斜盘向前倾斜,使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桨尖旋转面向前倾斜,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
翼舱的旋翼6的合力向前倾斜,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俯;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1、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2、前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6的倾斜盘向后倾斜,使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桨尖旋转面向后倾斜,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合力向后倾斜,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后仰,实现俯仰操纵。
181.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1、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2、前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6的倾斜盘向左倾斜,使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桨尖旋转面向左倾斜,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合力向左倾斜,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横滚;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1、右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2、前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控制器56的倾斜盘向右倾斜,使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桨尖旋转面向右倾斜,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合力向由倾斜,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横滚,实现横滚操纵。
182.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操纵俯仰和横滚,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操纵航向,与常规单旋翼直升机的操纵方式相似。
183.航向也可以这样操作: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的反扭矩,相互抵消,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反扭矩,相互抵消,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的总距为正总距,产生向后的推力,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的向后推力矩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转;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的总距为负总距,产生向前的推力,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的向前推力矩使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转,实现航向操纵。
184.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在空中,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前俯,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飞行。
185.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后仰,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后飞行。
186.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前俯并向左转向,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前方飞
行。
187.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前俯并向右转向,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方飞行。
188.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横滚,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左侧飞行。
189.操纵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横滚,同时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右侧飞行。
190.上面说明的是常规飞行原理,快速向前飞行原理是:
191.当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悬停在空中,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总距相同减少,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升力保持不变,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总距相同的增大,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向前的推力同时增大,驱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飞行,这时,流过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气流速度增大,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升力增大,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向前向上飞行,继续相同的加大驱动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发动机或电机的油门,同时,操纵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总距相同减少,操纵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的总距相同的增大,发动机或电机的功率大部分输出给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使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和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2推力增大,驱动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快速向前向上飞行,随着高度的增大,空气密度下降,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升力减少,当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总升力等于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的重量时,旋翼舱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减震连接旋翼舱直升机快速水平向前飞行。
192.整个飞行过程中,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转速保持相同或接近相同,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反扭矩相互抵消或接近抵消,剩下的反扭矩会干扰航向,通过右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操纵72航向克服干扰,或通过左旋翼舱的尾部推力变距螺旋桨71操纵航向克服干扰,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升力相等或接近相等,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升力不相等干扰横向和纵向稳定,通过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
翼舱的旋翼2、第二左旋翼舱的旋翼3,第二右旋翼舱的旋翼4的横滚和俯仰操纵克服干扰。
193.由于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设置了桨叶挥舞装置,桨叶的挥舞产生谐波震动,由于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转速保持相同或接近相同,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桨叶的挥舞产生谐波震动频率相同或接近相同,这样将引起共振,共振会破坏机体结构,左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1、右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2、前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5和后旋翼舱下的减震组件46的设置有效阻断左旋翼舱的旋翼1,右旋翼舱的旋翼2、前旋翼舱的旋翼5和后旋翼舱的旋翼6的震动互传,防止了共振发生。
194.图5所示减震组件中,4个橡胶减震器63,排列成2行3列,4个橡胶减震器63的顶部用紧固螺栓64连接旋翼舱底部连接板61,4个橡胶减震器63的底部用紧固螺栓64连接机臂连接板62 。旋翼的震动传递到旋翼舱底部连接板61,被4个橡胶减震器63减震,该震动传递到机臂连接板62就大大衰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