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属材料 专利正文
一种转炉出钢口灌浆导槽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转炉出钢口灌浆导槽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炉出钢口灌浆导槽,属于炼钢辅助工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转炉生产过程,更换出钢口套管是钢铁企业炼钢厂的一种常规作业工序。该工序中,转炉出钢口更换新套管时,需要将专用填充料做成浆,灌至套管周边与转炉炉壁之间的缝隙中,是一种填充烧结操作。转炉出钢口灌浆作为转炉出钢口更换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灌浆的时长影响着出钢口的更换时长,进而影响着产量的提升;灌浆的质量不仅影响着出钢口的使用寿命,而且影响着钢水的质量、生产成本及安全等。
3.目前,行业内转炉出钢口更换过程一般使用喷补车进行灌浆,使用喷补车进行灌浆存在以下问题:一、由于使用喷补车操作步骤较为繁琐,在使用前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二、由于使用频次较少(约1次/10天),设备易出现故障,维护成本较高;三、使用喷补车进行灌浆,易出现灌浆料堵塞现象,影响着更换的时长、质量、使用效果等。致使出现灌缝不实、周边不平整等现象,从而引起钢水出不净等诸多弊端,也不利于生产组织顺畅衔接、溅渣护炉效果的保障。
4.因此,如何实现简化灌浆作业步骤、提高灌浆效率及质量,并且极大地提高了灌浆操作的安全系数,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转炉出钢口灌浆导槽,该导槽制作工艺简单,操作便捷,既能简化灌浆作业步骤,减少灌浆时间,提高灌浆质量,又能提高灌浆作业的安全系数。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研究出钢口的安装位置、灌浆的原料特点以及灌浆的作业流程,提供一种转炉出钢口灌浆导槽,包括加料段、导流段、注流段和支架;
7.所述加料段包括料斗和与出浆口;所述出浆口开设于料斗的一侧;
8.所述注流段包括注流槽和缓冲槽;
9.所述导流段通过出浆口与加料段紧密连接;
10.所述导流段与加料段形成夹角的角度为180
°

11.所述注流段通过缓冲槽与导流段紧密连接;
12.所述注流段与导流段形成夹角的角度为25-35
°

13.所述支架设置在导流段的下方,用于支撑导流段。
14.进一步地,所述出浆口横截面的形状与所述导流槽的横截面形状相同。
15.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槽末端横截面的形状与所述注流段前端的横截面形状相同。
16.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槽前端横截面的形状与导流槽末端的横截面形状相同。
17.进一步地,所述加料段包括加料口,所述加料口开设于料斗的另一侧。
18.进一步地,所述加料段包括2个加料口,所述加料口均开设于料斗的另一侧。
19.进一步地,包括2个支架,所述支架均设置在导流段的下方,用于支撑导流段。
20.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槽的上部分与下部分形成夹角的角度为145-155
°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2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注流段,并在作业过程使注流段7末端安放至耐材间隙处,使灌浆料准确落入耐材间隙处;通过在导流段的下方设置支架,使得能够支撑导流段,不仅能够节省人工和材料成本,还能提高作业效率。
23.通过使导流段与加料段形成180
°
的夹角,使得从料斗中流出的灌浆料运动速度更加均匀可控;通过使注流段与导流段形成25-35
°
的夹角,使得灌浆料通过力的作用自动流入耐材间隙,减少了灌浆的作业步骤,以及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24.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转炉出钢口灌浆导槽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25.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转炉出钢口灌浆导槽的一种实施例侧视图;
26.图中:1、料斗,2、出浆口,3、导流段,4、缓冲槽,5、注流槽,6、加料段,7、注流段。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
ꢀ“
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实施例1
31.参考图1和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转炉出钢口灌浆导槽,其特征是,包括加料段6、导流段3、注流段7和支架;加料段6包括料斗1和与出浆口2;出浆口2开设于料斗1的一侧;注流段7包括注流槽5和缓冲槽4;导流段3通过出浆口2与加料段6紧密连接;导流段3与加料段6形成夹角的角度为180
°
;注流段7通过缓冲槽4与导流段3紧密连接;注流段7与导流段3形成夹角的角度为25-35
°
;支架设置在导流段3的下方,用于支撑导流段3。
32.本实施例应用时,转炉出钢口灌浆导槽用q235-a钢制作,且厚度为6mm。但不限于
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地调整灌浆导槽的制作材料和厚度。导槽的加料段6的长、宽和高分别为400mm、320mm和106mm;导流段3的长、宽和高分别为4000mm、130mm和106mm;注流段7的长、宽和高分别为1300mm、130mm和106mm;出浆口2的长、宽和高分别为250mm、130mm和106mm。但不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地调整加料段6、导流段3、注流段7以及出浆口2的长、宽和高的大小。导流段3与注流段7形成的夹角的角度为30
±5°

33.应用中,灌浆前,参考图1,将转炉出钢口灌浆导槽的注流段7末端安放至出钢口套管砖与转炉耐材间隙处,使灌浆料准确落入耐材间隙处,并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作业效率,将支架放置在导流段3前端的下方,节省人力成本。但不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和工作场地,合理地调整支架的数量、高度和放置位置。
34.灌浆时,参考图1,首先,将灌浆原料和水加至料斗1,并充分混匀获得灌浆料后,灌浆料通过出浆口2流入导流段3;接着,灌浆料经缓冲槽进入注流段7;最后,灌浆料通过注流段7的末端注入出钢口套管砖与转炉的耐材间隙,完成出钢口的灌浆作业。
35.灌浆后,将转炉出钢口灌浆导槽移出转炉炉膛。
36.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注流段,并在作业过程使注流段7末端安放至耐材间隙处,使灌浆料准确落入耐材间隙处,不仅能够节省人工和材料成本,还能提高作业效率;通过使导流段与加料段形成180
°
的夹角,使得从料斗中流出的灌浆料运动速度更加均匀可控;通过使注流段与导流段形成25-35
°
的夹角,使得灌浆料通过力的作用自动流入耐材间隙,减少了灌浆的作业步骤,以及人工成本;通过设置支架在导流段的下方,能够用于支撑导流段,节约人力成本。
37.实施例2
38.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参考图1和2,本实施例提供的转炉出钢口灌浆导槽的出浆口2横截面的形状与导流槽3的横截面形状相同。缓冲槽4末端横截面的形状与注流段7前端的横截面形状相同。缓冲槽4前端横截面的形状与导流槽3末端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加料段6包括加料口,加料口开设于料斗1的另一侧。加料段6包括2个加料口,加料口均开设于料斗1的另一侧。导槽还包括2个支架,支架均设置在导流段3的下方,用于支撑导流段3。缓冲槽(4)的上部分与下部分形成夹角的角度为145-155
°

39.本实施例应用时,灌浆前,参考图1,将转炉出钢口灌浆导槽的注流段7末端安放至出钢口套管砖与转炉耐材间隙处,使灌浆料准确落入耐材间隙处,并节省人力成本;将2个支架分别放置在导流段3前端和中间位置的下方,增加支撑点,提高支撑力,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安全系数。但不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和工作场地,合理地调整支架的数量、高度和放置位置。将一个加料口连接水源,另一个加料口连接灌浆原料。
40.灌浆时,参考图1,首先,通过加料分别将灌浆原料和水加至料斗1,并在料斗1充分搅拌均匀获得灌浆料后,灌浆料通过出浆口2流入导流段3;接着,灌浆料经缓冲槽进入注流段7;最后,灌浆料通过注流段7的末端注入出钢口套管砖与转炉的耐材间隙,完成出钢口的灌浆作业。
41.灌浆后,将转炉出钢口灌浆导槽移出转炉炉膛。
42.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加料口,使得灌浆原料和水可自动进入料斗,提高了灌浆导槽
的自动化程度,节约了人力成本;通过设置2个支架,分别放置在导流段下方的不同段位,增加支撑点,为灌浆导槽作业时提供更高的支撑强度,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安全系数。
43.综上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灌浆导槽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不仅简化了灌浆作业步骤,减少了作业时间,提高了灌浆质量,提高了灌浆操作的安全系数,并且减少了人工成本和设备维护成本,进一步地提高了出钢口的使用寿命。
4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