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活性炭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能量利用效率高的余热锅炉。
背景技术:2.当前在活性炭的生产中需要使用到0.2mpa
‑
0.4mpa饱和蒸汽,目前通常做法是利用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尾气作为热源使余热锅炉产生蒸汽,进而用到生产中,余热锅炉主要原理为将尾气引入内部各段烟道,再对水进行加热产生蒸汽,目前活化产生的尾气存在有可燃气体及小颗粒炭等未完全燃烧物,使得尾气并没有被余热锅炉充分利用。
3.目前传统的活性炭生产用余热锅炉能量利用效率较低,并不能对尾气内含有的未完全燃烧物进行利用,使得其随着尾气被排放,造成了浪费,不够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能量利用效率高的余热锅炉,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能量利用效率高的余热锅炉,包括余热炉本体,所述余热炉本体的外壁一侧设有进水管道,所述余热炉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反应箱,所述余热炉本体的底部于反应箱内侧固定连接有输气管道,所述余热炉本体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排放管道,所述余热炉本体的外壁一侧固定连接有蒸汽输送管道,所述蒸汽输送管道远离余热炉本体的一端与反应箱外壁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反应箱的内壁两侧之间固定连接有与蒸汽输送管道相匹配的加热管道,所述反应箱远离蒸汽输送管道的外壁一侧固定连接有与加热管道相匹配的蒸汽输出管道,所述反应箱的外壁一侧于蒸汽输送管道下方固定连接有尾气输入管道,所述反应箱的外壁一侧于蒸汽输出管道下方固定连接有空气输入管道,所述反应箱的内壁于输气管道两侧固定连接有防火隔板,所述防火隔板的外壁一侧设有若干个输气通孔,所述蒸汽输出管道和空气输入管道的相邻外壁之间竖直设有转动连接的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顶部延伸至蒸汽输出管道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扇叶,所述传动轴的底部延伸至空气输入管道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扇叶,所述空气输入管道靠近反应箱的内壁一侧固定连接有单向阀,所述反应箱的内壁顶部固定连接有导热板,所述导热板位于防火隔板的相邻外壁之间,所述导热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散热杆,所述散热杆的顶部延伸至余热炉本体内侧。
6.进一步的,所述反应箱的外壁一侧设有与传动轴相匹配的支撑板,使用时,所述传动轴与支撑板转动连接,其起到提高传动轴运动稳定性的作用。
7.进一步的,所述反应箱的内部一侧设有隔温板,使用时,所述隔温板对反应箱内部的温度进行隔绝,其起到降低热量散失,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作用。
8.进一步的,所述反应箱的顶部设有与输气管道相匹配的活动通槽,使用时,所述输气管道通过活动通槽伸入反应箱内部,其起到便于进行安装的作用。
9.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道的外壁一测设有隔离阀,使用时,转动隔离阀即可控制进水管道的开合,其起到避免蒸汽通过进水管道泄漏的作用。
10.进一步的,所述余热炉本体的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有与散热杆相匹配的封闭垫片,使用时,所述散热杆与封闭垫片保持紧密贴合,其起到提高余热炉本体气密性的作用。
11.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2.1、该活性炭生产用能量利用效率高的余热锅炉,通过设置传动轴、单向阀、蒸汽输送管道和第一扇叶起到了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作用,可利用蒸汽的推动力将尾气与空气进行混合,进行充分燃烧,进而提高尾气温度,最终达到了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无需消耗额外能源,方便实用,效果较佳。
13.2、该活性炭生产用能量利用效率高的余热锅炉,通过设置导热板和散热杆起到了进一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作用,可对反应箱内壁顶部由于燃烧而产生的高温进行利用,减少了能量的浪费,绿色环保。
附图说明
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面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导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余热炉本体;2、进水管道;3、反应箱;4、输气管道;5、排放管道;6、蒸汽输送管道;7、加热管道;8、蒸汽输出管道;9、尾气输入管道;10、空气输入管道;11、防火隔板;12、传动轴;13、第一扇叶;14、第二扇叶;15、单向阀;16、导热板;17、散热杆;18、输气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如图1
‑
3所示的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能量利用效率高的余热锅炉,包括余热炉本体1,所述余热炉本体1的外壁一侧设有进水管道2,所述余热炉本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反应箱3,所述余热炉本体1的底部于反应箱3内侧固定连接有输气管道4,所述余热炉本体1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排放管道5,所述余热炉本体1的外壁一侧固定连接有蒸汽输送管道6,所述蒸汽输送管道6远离余热炉本体1的一端与反应箱3外壁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反应箱3的内壁两侧之间固定连接有与蒸汽输送管道6相匹配的加热管道7,所述反应箱3远离蒸汽输送管道6的外壁一侧固定连接有与加热管道7相匹配的蒸汽输出管道8,所述反应箱3的外壁一侧于蒸汽输送管道6下方固定连接有尾气输入管道9,所述反应箱3的外壁一侧于蒸汽输出管道8下方固定连接有空气输入管道10,所述反应箱3的内壁于输气管道4两侧固定连接有防火隔板11,所述防火隔板11的外壁一侧设有若干个输气通孔18,所述蒸汽输出管道8和空
气输入管道10的相邻外壁之间竖直设有转动连接的传动轴12,所述传动轴12的顶部延伸至蒸汽输出管道8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扇叶13,所述传动轴12的底部延伸至空气输入管道10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扇叶14,所述空气输入管道10靠近反应箱3的内壁一侧固定连接有单向阀15。
22.所述反应箱3的外壁一侧设有与传动轴12相匹配的支撑板,使用时,所述传动轴12与支撑板转动连接,其起到提高传动轴12运动稳定性的作用。
23.所述反应箱3的内部一侧设有隔温板,使用时,所述隔温板对反应箱3内部的温度进行隔绝,其起到降低热量散失,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作用。
24.所述反应箱3的顶部设有与输气管道4相匹配的活动通槽,使用时,所述输气管道4通过活动通槽伸入反应箱3内部,其起到便于进行安装的作用。
25.所述进水管道2的外壁一测设有隔离阀,使用时,转动隔离阀即可控制进水管道2的开合,其起到避免蒸汽通过进水管道2泄漏的作用。
26.实施方式具体为:使用时,首先活性炭产生的尾气通过尾气输入管道9进入反应箱3内部,之后在从输气通孔18进入到两个防火隔板11形成的燃烧腔内,之后在对加热管道7进行烘烤后通过输气管道4进入余热炉本体1之中,此时余热炉本体1内部的水在尾气的余热作用下形成蒸汽,而利用完毕的尾气通过排放管道5从余热炉本体1内部排出,此时蒸汽通过蒸汽输送管道6进入到加热管道7之中,此时加热管道7在尾气的加热下进一步提高蒸汽的温度,之后再通过蒸汽输出管道8被进行收集,在此过程中蒸汽于蒸汽输出管道8内推动第一扇叶13转动,第一扇叶13带动传动轴12转动,传动轴12带动第二扇叶14转动,第二扇叶14转动在空气输入管道10内形成气流,当气流的气压大于反应箱3内部的气压时,单向阀15被打开,此时空气输入管道10开始向反应箱3内部输送空气,于是尾气内的未燃物被点燃,尾气的温度进一步提高,而两侧的防火隔板11对明火进行阻隔,通过设置以上结构起到了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作用,可利用蒸汽的推动力将尾气与空气进行混合,进行充分燃烧,进而提高尾气温度,最终达到了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无需消耗额外能源,方便实用,效果较佳。
27.如图1和图4所示的一种活性炭生产用能量利用效率高的余热锅炉,还包括所述反应箱3的内壁顶部固定连接有导热板16,所述导热板16位于防火隔板11的相邻外壁之间,所述导热板1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散热杆17,所述散热杆17的顶部延伸至余热炉本体1内侧。
28.所述余热炉本体1的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有与散热杆17相匹配的封闭垫片,使用时,所述散热杆17与封闭垫片保持紧密贴合,其起到提高余热炉本体1气密性的作用。
29.实施方式具体为:使用时,导热板16将反应箱3内部的热能传递至散热杆17,而随后散热杆17将热能输送至余热炉本体1内部,对余热炉本体1内部的水体进行加热,通过设置以上结构起到了进一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作用,可对反应箱3内壁顶部由于燃烧而产生的高温进行利用,减少了能量的浪费,绿色环保。
3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31.参照说明书附图1
‑
3,通过设置传动轴12、单向阀15、蒸汽输送管道6和第一扇叶13起到了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作用,可利用蒸汽的推动力将尾气与空气进行混合,进行充分燃烧,进而提高尾气温度,最终达到了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无需消耗额外能源,方便实用,
效果较佳。
32.进一步的,参照说明书附图1和图4,通过设置导热板16和散热杆17起到了进一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作用,可对反应箱3内壁顶部由于燃烧而产生的高温进行利用,减少了能量的浪费,绿色环保。
3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