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制造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螺旋桨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2.螺旋桨是指靠桨叶在空气或水中旋转,将发动机转动功率转化为推进力的装置,可有两个或较多的叶与毂相连,叶的向后一面为螺旋面或近似于螺旋面的一种推进器。螺旋桨分为很多种,应用也十分广泛,如飞机、轮船的推进器等。
3.部分工程船配备有一个或多个备用螺旋桨,当备用螺旋桨需放置在船舶上时,因螺旋桨面积较大,且外形较为特性,不易存放,同时船舶在航行或作业时存在摇摆,可能会对备用螺旋桨的桨叶造成损坏,存放备用螺旋桨需根据螺旋桨的构造形式,重点考虑如何牢靠固定和保护其不受损坏等方面。
4.但本技术发明人在实现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5.现有技术中存在着船舶在航行或作业时存在摇摆的情况,可能会对放置于甲板上的备用螺旋桨的桨叶造成损坏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螺旋桨的固定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船舶在航行或作业时存在摇摆的情况,可能会对放置于甲板上的备用螺旋桨的桨叶造成损坏的技术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螺旋桨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
9.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设置在甲板上;
10.立柱,所述立柱穿过所述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甲板上,所述立柱贯穿螺旋桨的轴毂的孔,且螺旋桨的轴毂的底部与支撑组件相接触;
11.以及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所述甲板上,所述限位件的第二端转动设置于所述立柱的顶部,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螺旋桨的相邻两个叶片之间的间隙内。
12.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
13.中间隔板,所述中间隔板设置有隔板孔,所述隔板孔供所述立柱穿过,且所述中间隔板位于两个螺旋桨的轴壑之间,且与该两个螺旋桨的轴壑相接触。
14.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包括:
15.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所述甲板上,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第二端转动设置于所述立柱的顶部,所述第一限位件位于所述螺旋桨的相邻两个叶片之间的间隙内;
16.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所述甲板上,所述第二限位件的第二端转动设置于所述立柱的顶部,所述第二限位件位于所述螺旋桨的相邻两个叶片之
间的间隙内;
17.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对称设置。
18.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
19.第一眼板,所述第一眼板设置于所述立柱的顶部,所述第一眼板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第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眼板与所述第二限位件的第一端活动连接;
20.第二眼板,所述第二眼板设置于所述甲板上,所述第二眼板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第二端活动连接;
21.第三眼板,所述第三眼板设置于所述甲板上,所述第二眼板与所述第二限位件的第二端活动连接。
2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眼板上开设有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限位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孔活动连接,所述第二限位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孔活动连接。
23.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
24.压板,所述压板上设置有第三孔,所述第三孔供所述立柱穿过,且所述压板与最上方的螺旋桨的轴壑相接触。
25.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26.肘板,多个所述肘板环绕所述立柱设置;
27.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表面与各所述肘板相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具有第四孔,所述第四孔供所述立柱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螺旋桨。
28.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
29.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接触,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五孔,所述第五孔供所述立柱穿过,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与所述螺旋桨的轴毂相接触。
3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
3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螺旋桨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设置在甲板上;立柱,所述立柱穿过所述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甲板上,所述立柱贯穿螺旋桨的轴毂的孔,且螺旋桨的轴毂的底部与支撑组件相接触;以及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所述甲板上,所述限位件的第二端转动设置于所述立柱的顶部,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螺旋桨的相邻两个叶片之间的间隙内。通过所述立柱穿过贯穿螺旋桨的轴毂的孔,以使得所述螺旋桨固定在甲板上,支撑组件对所述立柱进行支撑,使得在船舶发生摇摆的时候,立柱能够支撑所述螺旋桨固定不会发生移动,而且所述支撑组件与所述螺旋桨相接触,以避免螺旋桨直接置于甲板上,再通过所述限位件对螺旋桨进行限位,使得螺旋桨能够承受船舶在较大的摇摆的情况下,均不会发生移动,具有较大的抗摇摆性,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船舶在航行或作业时存在摇摆的情况,可能会对放置于甲板上的备用螺旋桨的桨叶造成损坏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
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螺旋桨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4.其中:
35.100、甲板;200、支撑组件;201、肘板;202、第一支撑板;203、第二支撑板;300、立柱;400、限位件;401、第一限位件;402、第二限位件;600、第一眼板;700、中间隔板;800、压板;900、螺旋桨;110、第二眼板;120、第三眼板。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7.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8.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更换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40.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螺旋桨900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螺旋桨900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
42.支撑组件200,所述支撑组件200设置在甲板100上;
43.立柱300,所述立柱300穿过所述支撑组件200设置于所述甲板100上,所述立柱300贯穿螺旋桨900的轴毂的孔,且螺旋桨900的轴毂的底部与支撑组件200相接触;
44.其中,所述立柱300通过焊接所述甲板100上,也可以通过螺栓锁定于所述甲板100上;
45.以及限位件400,所述限位件400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所述甲板100上,所述限位件400的第二端转动设置于所述立柱300的顶部,所述限位件400位于所述螺旋桨900的相邻两个叶片之间的间隙内。
46.本实施例的所述螺旋桨900的固定装置,通过所述立柱300穿过贯穿螺旋桨900的轴毂的孔,以使得所述螺旋桨900固定在甲板100上,支撑组件200对所述立柱300进行支撑,使得在船舶发生摇摆的时候,立柱300能够支撑所述螺旋桨900固定不会发生移动,而且所
述支撑组件200与所述螺旋桨900相接触,以避免螺旋桨900直接置于甲板100上,再通过所述限位件400对螺旋桨900进行限位,使得螺旋桨900能够承受船舶在较大的摇摆的情况下,均不会发生移动,具有较大的抗摇摆性;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船舶在航行或作业时存在摇摆的情况,可能会对放置于甲板100上的备用螺旋桨900的桨叶造成损坏的技术问题。
47.另外,通过立柱300能够对多个螺旋桨900进行叠置,从而有效地节约了螺旋桨900占据甲板100的空间。
48.其中,述支撑组件200包括:
49.肘板201,多个所述肘板201设置于甲板100上且环绕所述立柱300设置;
50.第一支撑板202,所述第一支撑板202的下表面与各所述肘板201相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202具有第四孔,所述第四孔供所述立柱300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板202用于支撑所述螺旋桨900。
51.多个所述肘板201是通过焊接在所述甲板100上的,且其位置关系是环绕于所述立柱300设置,所述肘板201可以为五个或者六个,其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设定。所述肋板能够加强所述第一支撑板202的强度以使得其能够稳定的支撑起所述螺旋桨900;
52.具体为,所述支撑组件200还包括:
53.第二支撑板203,所述第二支撑板203的底部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02相接触,所述第二支撑板203上开设有第五孔,所述第五孔供所述立柱300穿过,所述第二支撑板203的上表面与所述螺旋桨900的轴毂相接触。
54.通过第二支撑板203与所述螺旋桨900的轴毂相接触,所述第二支撑板203可以为木质板,以使得减小螺旋桨900与刚性物体的接触,从而降低对所述螺旋桨900造成的摩擦碰撞的损害。
55.第一支撑板202和第二支撑板203可以为一体的,也可以两个都为木质板;由于肘板201为金属板,与第一支撑板202之间可以通过焊接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202可以为金属板,以方便与所述肘板201的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203为木质板,从而降低对所述螺旋桨900造成的摩擦碰撞的损害。
56.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
57.中间隔板700,所述中间隔板700设置有隔板孔,所述隔板孔供所述立柱300穿过,且所述中间隔板700位于两个螺旋桨900的轴壑之间,且与该两个螺旋桨900的轴壑相接触。
58.在进行多个肘板201叠置的时候,通过在两个螺旋桨900之间设置中间隔板700,尤其为木质的中间隔板700,能够有效的减小螺旋桨900与刚性物体的接触,从而降低对所述螺旋桨900造成的摩擦碰撞的损害。
59.所述限位件400包括:
60.第一限位件401,所述第一限位件401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所述甲板100上,所述第一限位件401的第二端转动设置于所述立柱300的顶部,所述第一限位件401位于所述螺旋桨900的相邻两个叶片之间的间隙内;
61.第二限位件402,所述第二限位件402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所述甲板100上,所述第二限位件402的第二端转动设置于所述立柱300的顶部,所述第二限位件402位于所述螺旋桨900的相邻两个叶片之间的间隙内;
62.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401和所述第二限位件402对称设置。
63.所述第一限位件401和第二限位件402能够对所述螺旋桨900进行进一步固定,使得螺旋桨900能够在船舶发生摇摆时,仍然保持稳定,避免了其在船舶倾倒或晃动等情况下,发生摆动损坏的问题,
64.以8000kw抢险打捞拖轮为例,其螺旋桨900的桨毂开孔尺寸为上277mm/下309mm,所以选择直径219mm的圆管立柱300作为主结构较为合适,桨毂开孔与立柱300之间可以保证其牢靠固定。
65.具体为: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
66.第一眼板600,所述第一眼板600设置于所述立柱300的顶部,所述第一眼板600与所述第一限位件401的第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眼板600与所述第二限位件402的第一端活动连接;
67.第二眼板110,所述第二眼板110设置于所述甲板100上,所述第二眼板110与所述第一限位件401的第二端活动连接;
68.第三眼板120,所述第三眼板120设置于所述甲板100上,所述第二眼板110与所述第二限位件402的第二端活动连接。
69.所述第一眼板600与所述第一限位件401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转轴活动连接,所述第一眼板600与所述第二限位件402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转轴活动连接;
70.第二眼板110,所述第二眼板110设置于所述甲板100上,所述第二眼板110与所述第一限位件401的第二端通过第三转轴活动连接;
71.第三眼板120,所述第三眼板120设置于所述甲板100上,所述第二眼板110与所述第二限位件402的第二端通过第四转轴活动连接。
72.以使得所述第一限位件401和第二限位件402能够进行调整锁紧,以便于对各种叠置的螺旋桨900进行限位固定。
73.其中,所述第一眼板600上开设有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限位件40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孔活动连接,所述第二限位件40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孔活动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限位件401和第二限位件402能够更好地在所述第一眼板600上设置。
74.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
75.压板,所述压板上设置有第三孔,所述第三孔供所述立柱300穿过,且所述压板与最上方的螺旋桨900的轴壑相接触。
76.所述压板避免了限位件400直接作用在所述螺旋桨900的轴毂上,能够有效保护了螺旋桨900。
77.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78.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